中纪央媒网(章荣富)江西景德镇报道:
“老师,这个字怎么读呀?”“老师,能给我们讲个故事吗?”······ 盛夏的午后,阳光透过社区活动室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也照亮了大学生邱心雨忙碌的身影。这个暑假,她和她的同学应浮梁县王港乡港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邀请,成为社区暑期“爱心托管班”的老师。至此,托管班也成了社区近30名留守儿童和村民子女的 “快乐营地”,而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 “老师”,则成了她肩上最沉甸甸的责任。
说起三名大学生当“老师”的故事,还得从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开始。6月25日,景德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韵瓷心,思政筑梦”实践团的13名大一学生抵达浮梁县王港乡港源社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文明实践活动。然而,当“三下乡”活动接近尾声时,暑假开始,社区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安全的暑假,正在筹备创办第二届暑期“爱心托管班”,开始募招托管班爱心志愿老师。这时社区领导敏锐的把目光投向大学生,希望他们能留下来,做孩子们“老师”。当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新德主动找到邱心雨、刘家贝、廖梦婷等同学,把社区的想法告诉他们,没有想到大学生们二话不说,表示愿意留下来继续学习、锻炼,义务做孩子们的“老师”。
社区十分高兴,立即行动起来,在短短一天内,把大学生“吃、住、行”安排好,接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场所开设教室,并制订了辅导方案,一个暑期“爱心托管班”就这样顺利开班了。
开班第一天,邱心雨、刘家贝、廖梦婷三同学既紧张又期待。当一个个地孩子走到她们面前,小声喊出第一声 “老师” 时,他们突然心头一热:“原来‘老师’这两个字,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信任。”
为了把托管班办好,邱心雨每天的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既有作业辅导,也有绘剪纸、绘画、书法、红色故事会、防溺水演练、陶艺体验和趣味科学等特色课程。每天她都会提前到教室打扫卫生,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每天放学当家长来接孩子时,她会逐一反馈孩子当天的情况,常常忙到最后一个才离开。
教学中,最让邱心雨挂心的是6岁的汪世龙。孩子父母离异,常年见不到父母。邱心雨不仅每天陪他写字画画,还主动联系其父亲汪长江视频通话。当屏幕那端传来“谢谢老师,你们让我安心打工了”时,此时此刻,她忍不住湿了眼眶;还有刘家贝同学负责辅导的初中班有个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女孩,她不仅耐心、细致,而且每天额外加课一小时辅导她;廖梦婷同学发现有个孩子总是不吃早饭,便每天给这名小孩安排早餐……这些关爱孩子的事例真是数不胜数,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两个月的时间里,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指导下,她们还带着孩子们走进乡村田野,体验采摘葡萄和梨子乐趣;到陶艺中心体验揉陶泥;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参观瑶里改编旧址、陈毅故居、浮梁古县衙;走进孤寡和留守老人家中送温暖,帮老人打扫卫生、教他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帮老人与外地子女视频通话······
这个假期,三个大学生忙的不亦乐乎。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新德感慨地说:“大学生们虽然年轻,但是她们做事认真负责、能吃苦,家长把孩子交给他们都很放心。”
本网在采访中了解到,也令人感动的是,邱心雨同学整个暑假都是在社区度过,没有离开孩子们一步。远在宜春市袁州区父母多次来电催促她回家,她舍不得离开孩子们,她总是对父母说,再等等,暑期结束再回去看望你们
在结束采访之际,邱心雨告诉记者:“其实我也羡慕朋友圈里到处旅游的同学。但每次想走时,耳边就会响起孩子喊‘老师’的声音:一声‘老师’,就是一份责任。这个暑假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们既然来当了这个‘老师’,我就要认认真真把工作做好,要对得起社区吴书记这两个月来对我的关心关爱以及家长对我的信任。”
“这两个月的实践,也为我毕业后走上社会积累了经验和打下了基础。”
随着暑假即将结束,托管服务也进入尾声。孩子们也表现出依依惜别之情,纷纷给邱心雨大学生们也送上了自己画的卡片,卡片歪歪斜斜地上写着:“老师,谢谢你!”“老师,希望明年还来教我们!”
在大学生临别之际,港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新德代表社区给学院写了一封感谢信:“两个月来,她们扫过村落、讲过政策、陪过老人、教过孩子……她们的爱心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是我们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通讯员 李帧 黄湘国 )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