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不果腹到为“减肥发愁”,中缅边境这个村寨变了!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109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有一个紧邻中缅边境的佤族村寨——龙乃村。村子距离国境线仅200米,1960年,随着中缅边境条约签订,龙乃与班洪、班老、永和等地一同回归祖国,被称为“边境归侨第一村”。

“二十多年前,我只盼着一家人能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哪能想到现在反倒发愁起减肥!”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笑着说道。今年56岁的他,是这里的侨眷,也是村民眼中的“大家长”。

回归初期,龙乃村还非常贫困。“人畜混居、茅草为屋,粮食总是不够,每年都得靠挖野菜过日子。”赵爱军听老一辈这样讲述。转机出现在归国之后,兴边富民、佤山幸福工程、“直过民族”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政策,为村子注入活力。2019年,沧源县成功脱贫,佤族群众彻底告别绝对贫困。

如今的龙乃村,早已旧貌换新颜:宽阔平整的道路纵横相连,红顶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摩托车、小汽车整齐停放。家家通水通电通网络,不少户里家电齐全,门外还种着瓜果蔬菜。

赵爱军带领村民发展林果种植、蜜蜂养殖等产业。2024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已突破2万元,较2000年增长近四倍。“以前愁吃不饱,现在愁减肥。”他笑称。

医疗和教育条件也大幅提升。村卫生室能看常见病,还提供针灸、拔罐等中医服务。更让赵爱军自豪的是,归国以来,村里已走出180多名大学生,“家长都舍得供孩子读书,都盼着他们考上大学”。

夜幕降临,村里的五人制足球场灯火通明,呐喊声此起彼伏。农闲时,村民们还聚集在胞波亭、为侨服务站等地,举办“村晚”、“村BA”等文体活动,跨境探亲的缅甸亲戚常来做客,对中国的发展赞叹不已。

“将来的日子,肯定比甘蔗还甜!”赵爱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声明 关于冒充我司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从食不果腹到为“减肥发愁”,中缅边境这个村寨变了! 生态与经济双赢:上林县绿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
宁德大黄鱼占全国八成市场 科技育种成产业“芯”引擎 老区破茧谋振兴,红脉领航向新行 解码雷州市北和镇格内村“百千万工程”实践路径 眉山丰收节农趣赛事热闹开场,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秋游正当时:错峰出行热度高,中老年成主力 雪山下的乡城:藏乡小县的共富新路
高校文化场馆:赓续文明记忆 激扬时代力量 话剧《国士》第二版在沪首演,再现黄炎培半世纪求索之路 马来西亚古晋举办“丝路书香”图书巡回展,推动中马文化交流 新疆果农触网记:小屏幕连接大市场 陕西志丹举办体能大赛预选赛,千余选手参与角逐
偷拍设备网上随意卖,30多元就能买一个 山西科技馆“科学之夜”点亮亲子家庭探索热情 广西田林:人大代表履职引领生态经济,青山变“金山” 凝心铸魂强党性 充电赋能再出发 粤港澳青少年广州共度“精彩一夏”,体验科普非遗志愿服务
江西(上饶)走进京津冀地区产业人才对接会在北京举行 上饶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时银钢荣任名誉会长 高原竞速:马蹄踏响羌塘草原 渤海湾畔的“绿色变奏” 四川蜂桶寨拍摄到多段大熊猫“吃播”“遛娃”画面 高空看低空:一座小镇的“飞天梦”
足不出户实现 “蔬菜自由” 对话非遗传承人李老师:一针一线,绣出时代新韵 AI照进现实:如何拥抱智能时代的工作与生活? 绿色科技点亮生活:从家庭阳台到智慧城市的生态实践 跨越山海,携手共筑发展梦:一带一路上的中马情谊
秋冬换季健康指南:家庭常备药清单与科学用药提醒 家庭出行新选择:深度体验丰田赛那智能电混双擎 暑期银幕:光影交织的多元娱乐盛宴 笔墨新生:中国书法的当代生活融入与多元价值 杭州队阵容厚度助力,98:66大胜湖州队斩获三连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