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职业新篇":吉林农民跨界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3238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黑土地上的传统农耕图景正悄然改写。在吉林,越来越多农民跳出"锄头+庄稼"的单一轨迹,转身拥抱集体经济经理人、星空导游、村博物馆讲解员等全新职业,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开辟人生新赛道。

永吉县一拉溪镇贵张岭村,因"紫苏小镇"之名闻名中外,韩国市场半数紫苏产自这里。49岁的村支书曾祥财,既是当地紫苏种植带头人,如今又多了个新身份——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这也是人社部最新公布的第七批新职业之一。"以前只管种好地,现在得用市场思维盘活产业。"曾祥财带着村民开发紫苏宴、苏籽蜜、苏盐饼等特色产品,游客络绎不绝,村集体资产跟着增值,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

百公里外的桦甸市横道河子乡,暗夜星空成了"致富星"。凭借优质暗夜环境,这里成了"追星族"的天堂,34岁的新开河村农民博洋抓住机遇,摇身一变成为星空导游。"从认庄稼到认星座,现在我能带着游客找猎户座、看银河。"像博洋这样的星空导游已有8人,当地还建起吉林首个民间天文台,"星空经济"让原生态小镇火了起来。

乡村旅游热还催生出"文化讲解员"。永吉县金家满族乡伊勒门村,29岁的王惟娇成了村博物馆的"活字典"。生于斯长于斯的她,从清代木制玉米筛选器到现代农机,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都能娓娓道来:"这筛选器是镇馆之宝,筛的是玉米,更是咱村的记忆。"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吉林市人社局数据显示,今年当地商贸、文旅等产业扩展已新增近万个岗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40.8万人。农业农村部门还推出民宿运营、民俗讲解、电商推广等12类定向培训,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

从手握锄头到操作天文望远镜,从侍弄庄稼到讲述乡愁——黑土地上生长的,早已不只是粮食,更有农民职业身份的无限可能。在这片沃土上,新职业正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声明 关于冒充我司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青海海东启动媒体行活动 多角度展示河湟文化魅力 沂蒙山茶产业调研:绿叶变“金叶”的绿色之路
54部中国学研究经典亮相上海 涵盖16国学者成果 海南自贸港即将全岛封关 开放型经济体系成型 AI代写黑工厂曝光:论文网文沦为流水线产品,监管迫在眉睫 上饶数字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 网文网剧网游闯世界 秋日润燥首选百合 滋阴安神缓解秋燥不适
华侨华人助推农业科技合作 中外融合共筑粮食安全 粤港澳发布新一批“湾区标准” 累计已达262项 《余生有涯》定档10月16日 聚焦夫妻携手共渡人生风暴 宁夏乡村学校“燃梦行动” 五年阅读改变移民子女成长轨迹 北京空中丝绸之路联通94条航线 辐射7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点
永兴农村创业主体破万 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黑龙江新能源装机超煤电 占比达57.9%创历史 报名人数破万 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将启幕 广西糖业瞄准810亿元产值 打造国际先进制糖基地 业主私挖300平米地下室,整楼32户房屋开裂被捕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国家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国情研修班开班 港澳海外理事开启山西交流周 宁化油茶产业绿了荒山富了民 水土治理与特色农业双赢 枣庄辣子鸡的产业化之路:从家常菜到百亿集群 乌拉特后旗:麦草轮作新模式,黄土生金效益增
金秋丰收看河套:多元种植模式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展览走进山东大学,推动简牍文化传承创新 全国首设婴幼儿发展管理本科专业,破解托育人才短缺难题 河南“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东北首届水博会沈阳开幕,智慧水利成焦点
国乒男女队双双挺进亚锦赛四强,半决赛将战日韩 舞剧《天工开物》启动海外巡演,首站登陆悉尼歌剧院 全国首部大湾区轨道交通条例出台,2026年起实施 广东阳春打造鳜鱼百亿级产业链,种苗供应占全国七成 湖北天门服装电商产业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带动就业与人口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