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采摘热背后:守护生态红线与探寻和谐之道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815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近年来,采菌体验成云南等多地新兴生态旅游项目,但游客涌入山林的打卡式采摘渐失初心。在苍山等地,大批游客为寻菌深入野路,手持铁耙翻土掘地式采摘,未成熟菌子被采空,拍照后随意丢弃,致土壤结构破坏、地下菌丝网络断裂。这种掠夺式行为不仅出现在云南,北灵山野韭菜被薅秃、多地破坏性赶海亦屡见不鲜,生态警钟持续敲响。

西南林业大学专家指出,野生菌子实体生长仅需3至7天,地下菌丝却需2至5年与植物形成共生菌根。连年高强度采摘会削弱菌丝再生能力,翻动地表还会加速水分流失,影响昆虫、兰花等共生生物,破坏整个生态链。云南财经大学教授明庆忠警示,“竭泽而渔”式旅游或致不可逆生态灾难,最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为平衡保护与体验,各地正探索破解之策。楚雄州出台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规范性文件,推行“科学采菌五步法”:用木棍轻挖菌子、保留幼菌与菌根、采后复原土壤等,还通过253.5万亩“包山育菌”模式,终结“谁见谁采”乱象,2024年实现野生菌产值45.6亿元,生态经济双赢。苍山保护区则加强巡查,今年已查处33起违法入山案件,筑牢保护防线。

生态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在云南三河村可见一斑。当地依托320余种鸟类资源发展观鸟经济,村民化身“鸟导”,带领游客近距离观鸟、了解生态,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通过民宿、餐饮实现增收。专家强调,生态旅游应遵循“有限开放、惠益共享”原则,游客需敬畏自然,做到“只留影像,不留痕迹”。

如今,从楚雄的科学采菌规范到三河村的观鸟经济,各地正以制度与实践探寻人与自然和谐之道。随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推进,生态旅游正成为高品质生活新时尚,而守护每一寸山林的生态基底,方能让“采菌之趣”与“山林之美”永续共生。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公告/易动市县决策网工作证全部作废(2025年8月28日之前的)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校地合作,农用酵素助力长子县乡村振兴 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将迎来新国标
庐山西海:夏日里的“西海蓝”与水上运动天堂 山西文物安全:线上线下融合监管,守护五千年文明 南矶湿地保护区八月鸟类调查:记录82种鸟类,麋鹿现身 《南京照相馆》香港热映,观众好评如潮 大学生兼职出借个人信息惹上官司,法院判赔2万元
数字化手段助力世界遗产保护:杭州“数智运河”提供创新范例 古风团播:青年群体中的“国风新消费”热潮 启动仪式在铅山隆重举行|上饶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后岩村: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新篇章 刘道胜与三清山平安义警代表座谈 共话基层治理新路径
渝企携手中白工业园,共拓“一带一路”新机遇 北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8万羽和平鸽展翅,迷路信鸽获市民暖心救助 峨眉武术热与乐山文旅新风貌 云南鲜花咖啡:两岸交流的“高原特色纽带” 西延高铁全线接触网贯通 为联调联试筑牢基础
高校迎新机器人“上岗”:科技赋能开学季 折射中国机器人产业新活力 沈白高铁启动模拟载客试运行 为东北振兴注入交通新动能 乐平市长吴艳调研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新疆抗震安居工程:从“忧居”到“安居”的民生跨越 千年古塔“出圈”背后:当“绿色能量窗”遇见文物保护
浙江攻坚“人工智能+海洋” 三年打造十大标志性场景抢占高地 香港特区官员热议抗战胜利纪念大会:国家强盛是香港发展坚实保障 黄河“几字弯”治沙记:从“阎王鼻子”到生态屏障 布鲁斯·威利斯与额颞叶痴呆抗争:家人守护下的硬汉余晖 上合组织农业合作谱新篇:中国技术与人才共筑区域粮安防线
海南榴莲丰收季落幕 国产鲜品凭"树上熟"优势站稳市场 北京查处冒用名校名义培训案 揭秘五大“蹭名校”套路 U23亚洲杯预选赛D组:中国U22 2-1险胜东帝汶 拜合拉木王钰栋建功 新式茶饮:以体验创新与健康升级打开茶文化新窗口 三星堆文创破圈:千年文物变“带货顶流” 年销超2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