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变绿洲:阿拉善百万亩梭梭林的“绿富双赢”之路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2425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中纪央媒网报道  走进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绵延的绿色颠覆了人们对沙漠的传统认知。这里的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芒来示范区,连片梭梭在黄沙间舒展枝叶,绿意从脚下蜿蜒至远方。很难想象,这片生机盎然之地,曾是“一年到头不见绿,吃饭锅底落黄沙”的不毛之地。

“小时候哪有这么多绿!”当地农民王刚回忆,风一刮,黄沙遮天蔽日,连饭锅都落着沙。“那时总盼着家门口多些树、少点沙。”这份期盼,自2012年当地决定人工种植梭梭林始见转机——为阻挡乌兰布和沙漠流沙“吞掉”贺兰山低丘,守护黄河与贺兰山,宗别立镇启动治沙工程,却一度遇挫:“第一年春种的梭梭几乎没活。”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工程师刘宏义说,技术不足、防护缺失让幼苗或被沙埋或枯于烈日。

众人未气馁,转而尝试“反常规”的秋季造林。“秋季造林不仅省水,每亩少用450公斤、省15元,还将造林窗口期从春季拉长至春秋两季,更让幼苗成活率提升5到10个百分点。”刘宏义介绍,这一突破让治沙成果有了坚实保障。

如今,芒来示范区已培育43万亩梭梭林,东西绵延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如绿色屏障阻挡沙漠东南移,遏制泥沙入黄,守护贺兰山生态。全旗人工梭梭林突破303.6万亩,天然梭梭林达350万亩,形成纵贯南北的生态屏障。

这道“绿屏障”更成了“钱袋子”——当地人给梭梭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既固沙又增收。曾在外打工的王刚,听说家乡种苁蓉能致富,辞工回村,种7000亩苁蓉并带动乡亲,成了致富带头人。“比打工挣得多,还能陪老人。”目前基地已接种近53万亩肉苁蓉,农牧民从“守沙愁生计”变为“靠树赚票子”。

“我们摸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阿拉善盟林草局副局长潘竞军介绍,农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更深刻的变化是,造林从“要我造”变为“我要造”,农牧民成了生态建设主力军、守护者与受益者。

从黄沙肆虐到绿意满沙丘,从生态保护到绿富双赢,阿拉善百万亩梭梭林不仅改写了沙漠模样,更走出生态经济双重变革新路,为沙漠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沙样本”。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声明 关于冒充我司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青海海东启动媒体行活动 多角度展示河湟文化魅力 沂蒙山茶产业调研:绿叶变“金叶”的绿色之路
54部中国学研究经典亮相上海 涵盖16国学者成果 海南自贸港即将全岛封关 开放型经济体系成型 AI代写黑工厂曝光:论文网文沦为流水线产品,监管迫在眉睫 上饶数字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 网文网剧网游闯世界 秋日润燥首选百合 滋阴安神缓解秋燥不适
华侨华人助推农业科技合作 中外融合共筑粮食安全 粤港澳发布新一批“湾区标准” 累计已达262项 《余生有涯》定档10月16日 聚焦夫妻携手共渡人生风暴 宁夏乡村学校“燃梦行动” 五年阅读改变移民子女成长轨迹 北京空中丝绸之路联通94条航线 辐射7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航点
永兴农村创业主体破万 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黑龙江新能源装机超煤电 占比达57.9%创历史 报名人数破万 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将启幕 广西糖业瞄准810亿元产值 打造国际先进制糖基地 业主私挖300平米地下室,整楼32户房屋开裂被捕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评国家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 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国情研修班开班 港澳海外理事开启山西交流周 宁化油茶产业绿了荒山富了民 水土治理与特色农业双赢 枣庄辣子鸡的产业化之路:从家常菜到百亿集群 乌拉特后旗:麦草轮作新模式,黄土生金效益增
金秋丰收看河套:多元种植模式谱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简述中国 牍懂丝路”展览走进山东大学,推动简牍文化传承创新 全国首设婴幼儿发展管理本科专业,破解托育人才短缺难题 河南“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东北首届水博会沈阳开幕,智慧水利成焦点
国乒男女队双双挺进亚锦赛四强,半决赛将战日韩 舞剧《天工开物》启动海外巡演,首站登陆悉尼歌剧院 全国首部大湾区轨道交通条例出台,2026年起实施 广东阳春打造鳜鱼百亿级产业链,种苗供应占全国七成 湖北天门服装电商产业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带动就业与人口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