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直播间里展示的是知名品牌白桦树汁,收货时却变成另一品牌的“白桦树汁味饮料”。这样的消费陷阱正在多个直播平台频繁上演。
近日,天津市民董先生在直播间购买了一箱宣称“100%原汁”的白桦树汁,收货后却发现实物与宣传严重不符。直播间展示的是某知名品牌玻璃瓶装饮品,而他收到的却是另一品牌的塑料瓶装“白桦树汁味苏打水饮料”。
品牌“背锅”声誉受损
曾从事白桦树汁经销的刘先生透露,这种现象在直播电商中屡见不鲜。“一些直播间打着我们品牌的旗号销售,实际上我们从未授权。等消费者发现货不对版时,投诉却都指向我们品牌,严重影响了品牌商誉。”
类似情况不仅发生在食品领域。北京张先生网购的“纯肉桂丸”宣传是某知名品牌,到货却是另一品牌,且缺乏生产厂家和配方信息。天津王女士购买的“品牌空调”到货后竟是小厂家生产的“山寨机”,机身无正规出厂编号。
多方责任亟待厘清
法律专家唐震东将此类行为称为“调包计”,指出这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还损害品牌商誉,破坏市场秩序。商家若构成欺诈,应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
主播若明知商品“货不对板”仍进行推广,需承担连带责任。特别是头部主播,更应严格履行选品审核义务。平台方也不能以“仅提供交易场所”为由推卸责任,若知情却未采取必要措施,需与商家共同承担责任。
监管措施有待加强
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从三方面强化执法:从严处罚违规行为并公开曝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防止违规者换平台逃避处罚;加强跨区域执法协作,确保监管无死角。
平台方应严格落实审核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利用AI技术对直播内容实时监测,对比展示商品与备案信息,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展示A品牌、发货B品牌”的套路已成为直播带货领域的顽疾。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平台责任的进一步压实,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
消费者在直播间购物时需保持警惕,仔细核对商品信息,保留购物凭证,一旦权益受损应及时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