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附近的酸枣园里,红彤彤的酸枣挂满枝头,“国家林草乡土专家”任二换和村民们忙着收获酸枣。
任二换一边收集刚刚采摘的酸枣一边说:“今年采收的酸枣树有600亩左右,预计能产3万多斤酸枣,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经过10多年努力,他们已在乌兰哈少嘎查周边建成2400多亩生态经济林,曾经的砂石滩变成了草绿树茂的果园,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东北部构建起一道风沙防线。
沿着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向南行进,在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以南90多公里的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刘拐沙头是乌兰布和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地。过去,沙漠就是黄河的堤岸,现在流动的沙丘被草方格紧紧锁住,集中连片栽植的沙生植物郁郁葱葱。2008年以来,磴口县先后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在黄河沿岸营造起长约6公里、宽约11公里的防风固沙带,使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量从7000多万吨减少到约150万吨。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磴口县77%的土地为乌兰布和沙漠。在‘三北’工程支持下,全县构建包括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固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光伏治沙区5个组成部分的生态防护体系,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
曾经肆虐多年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流沙已被成片的酸枣、梭梭、花棒和红柳等牢牢锁住,沙丘间新栽的树苗迎风挺立,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铺展出一层层绿色的涟漪。远处,光伏板如同蓝色的波浪向沙漠腹地绵延,板下是顽强生长的绿色植被。巴彦淖尔市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焦慧亮说:“现在,全市一条南北长200公里、东西平均宽1.2公里的绿色屏障全线贯通,将乌兰布和沙漠牢牢锁在西侧,守护着黄河和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
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公牛”。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的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三分之一分布在巴彦淖尔市境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乌兰布和沙漠不断向东扩展,像一头“红色公牛”横冲直撞,“啃食”良田、毁坏房屋、制造风沙,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焦慧亮说,多年来,巴彦淖尔市持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逐步实现从“与沙搏斗”到“用沙发展”的转变。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全市依托“三北”工程攻坚战,采用乔灌草结合、多要素治理、多产业融合的建设模式,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启动实施防风固沙带建设工程。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