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救治小“凌小蛰”,雪山之王展现生态曙光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2072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青藏高原守护者的救援篇章

雪豹是国家级珍稀物种,被誉为高原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最近,一只名为“凌小蛰”的雪豹在青海获救,引发大众广泛关注。作为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焦点,它的故事折射出保护工作的意义。

小豹幼崽的艰苦历程

今年3月,巡护人员在玉树治多县野外发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幼崽,年仅半岁,体重不及10公斤。它当时面临骨折、低温脱水和脊椎损伤等危重状态,几近命悬一线。园方火速施救,实施紧急处理并提供专业治疗,同时将其康复进展分享至网络平台,迅速点燃全网热情。

寓意为生的命名缘由

这只小家伙被冠以“凌小蛰”之称。救护中心遵循传统,以“凌”为姓,寓意冰雪般的坚韧与生命的跨越。第二字源于发现时段临近的惊蛰节气,象征新生。整个过程里,工作人员全力引导它走出低谷。

悉心医疗与茁壮康复

经过四个多月精细照料,凌小蛰逐渐走出伤病阴霾。医务人员专门设计营养方案,交替喂食羊肉、兔肉及鸽子肉等丰富膳食。后续阶段,核磁检查后定制了康复隔离区域,并转移到开放通风的空间增强训练。如今它身形圆润,体重已从初始的9.7公斤增至20多公斤,不再步履蹒跚,转而展现奔跑和跳耀本能。

适应新环境与公众互动

上周四,凌小蛰迁入西宁野生动物园雪豹馆专属栖息地。馆内设施便于游人近距离观察,小家伙初次面对游客毫无怯意。近日监控显示,它时而抱冰纳凉,时而翻身嬉戏,吸引众多游客观赏拍照。暑期人潮不绝,线上“云养”计划也深受热捧。

无法归野的未来预判

专家评估认为,凌小蛰虽康复显效,但神经元损可能影响野外生存能力。加之早年缺乏狩猎训练,它不具备重返自然的条件。团队将持续在动物园提供专属庇护。

生态大省的护卫之道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通过国家公园体系推动物种监测与栖息地保护,牧民亦加入协作网格。现有统计显示,高原雪豹数量逾1200只,预计扩群趋势将随创新举措持续提升,折射中国生态韧性的茁壮未来。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声明 关于冒充我司名义发布不实信息的严正声明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重庆拓展就业见习岗位助力青年职场过渡 长沙开展“一喷多促”防灾作业,保障晚稻稳产丰收
湘西召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讨会,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在南宁启动 助推双边贸易深度融合 上海交大全国首设技术转移硕士,助力AI应用人才培养 非遗板板龙灯首秀澧水,张家界夜游再添文化新景 连江三千亩橄榄迎丰收,采摘可持续至小雪
吕梁山10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年供绿电1.85亿度 银川破解水资源困局:再生水循环利用每年可创增45亿元 苏州民营企业以创新破“内卷”,技术出海成趋势 云南学术年会聚焦边疆治理,专家共议社会发展路径 中韩青年海南共护海洋,2025年“SUNNY”行动启动
上海非遗精品亮相卡萨布兰卡,促进中摩文化交流 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体验:沉浸、智能与跨界成为新趋势 香港桂冠论坛11月举办,12位邵逸夫奖得主将与青年科学家交流 宁夏薛庄村:醋香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创赋能,福建屏南古村焕发新生机
中国首届全国残疾人攀岩锦标赛在长春开幕 匠心织就外交名片,天津地毯“织”入全球视野 从食不果腹到为“减肥发愁”,中缅边境这个村寨变了! 生态与经济双赢:上林县绿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 宁德大黄鱼占全国八成市场 科技育种成产业“芯”引擎
老区破茧谋振兴,红脉领航向新行 解码雷州市北和镇格内村“百千万工程”实践路径 眉山丰收节农趣赛事热闹开场,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秋游正当时:错峰出行热度高,中老年成主力 雪山下的乡城:藏乡小县的共富新路 高校文化场馆:赓续文明记忆 激扬时代力量
话剧《国士》第二版在沪首演,再现黄炎培半世纪求索之路 马来西亚古晋举办“丝路书香”图书巡回展,推动中马文化交流 新疆果农触网记:小屏幕连接大市场 陕西志丹举办体能大赛预选赛,千余选手参与角逐 偷拍设备网上随意卖,30多元就能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