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江苏中心讯(记者 梅发龙) 在新时代背景下,江苏省商务厅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战略部署,深入探索生活消费工程的发展新思路。通过创新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品质等多措并举,江苏省正逐步构建起以消费者为中心、多元化供给为保障的现代消费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消费升级新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江苏省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江苏省商务厅敏锐洞察到这一趋势,将消费升级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通过深入研究消费者行为变化,把握市场需求新动向,江苏省商务厅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同时,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提升“江苏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二、创新消费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面对消费市场的深刻变革,江苏省商务厅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一方面,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拓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新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更便捷的购物选择。此外,江苏省商务厅还积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夜间消费集聚区,有效延长消费时间,激发市场活力。
三、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
消费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江苏省商务厅高度重视消费环境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消费品质。在硬件方面,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停车设施等配套服务,为消费者提供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在软件方面,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商家诚信经营意识,营造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
四、促进绿色消费,引领可持续发展
绿色消费是新时代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江苏省商务厅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举办绿色消费主题宣传活动,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观念。同时,加强绿色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江苏省商务厅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和再利用。
五、深化国际合作,拓展消费空间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对于推动江苏省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商务厅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引进国外优质商品和服务,丰富国内消费市场供给。同时,鼓励江苏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江苏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也为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六、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消费升级顺利推进
政策支持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江苏省商务厅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在金融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在税收方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此外,江苏省商务厅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商贸流通专业人才,为消费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七、案例分享:南京市生活消费工程实践
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在生活消费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南京市商务局积极响应江苏省商务厅的号召,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南京市打造了多个特色商业街区,如夫子庙步行街、新街口商圈等,这些街区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也成为南京市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此外,南京市还积极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打造了多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如1912街区、熙南里等,这些集聚区通过丰富的业态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有效延长了消费时间,提升了消费品质。
八、展望未来:持续推动江苏省生活消费工程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江苏省商务厅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活消费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加强消费趋势研究,把握市场需求新动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消费环境建设,提升消费品质和服务水平,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氛围。同时,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消费空间和发展机遇。通过持续努力,江苏省将构建起更加完善、更加开放的现代消费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苏省商务厅在生活消费工程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为全省消费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江苏省将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推动生活消费工程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