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场惊现“男扮女装”替考者
假发、女装、伪造证件——这些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桥段,竟真实上演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考场上。6月24日,该校会计学院学生李某扬通过网络平台雇佣的代考者,以男扮女装的方式试图蒙混过关,最终被监考人员识破后仓皇逃离。校方通报拟对李某扬作开除学籍处分。这起荒诞闹剧,暴露了网络平台已成为教育舞弊的“隐形推手”。
网络平台成舞弊“隐形桥梁”
在这起事件中,网络平台扮演了关键角色。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通报,在2025年6月24日的《高级会计学》考试中,会计学院学生李某扬委托他人代考的行为被当场发现。校方依据规定,拟对李某扬处以最严厉的开除学籍处分。值得警惕的是,通报明确指出代考者系李某扬“从网络平台结识”。这揭示了新型舞弊手段的隐蔽性:当考试作弊从线下熟人交易转向线上匿名撮合,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李某扬与代考者通过社交平台建立联系,暴露出三大监管漏洞。首先,平台对“代考”、“替考”等敏感关键词缺乏有效过滤,违规信息得以公开流通。其次,实名认证机制形同虚设,代考者事后能轻易逃脱追责。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广西医科大学“男扮女装替考”案例显示,黑产从业者常将广告伪装成“学业互助”帖文,借助平台信息流推送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当社交平台沦为舞弊温床,仅靠高校单方面防控已显不足。
代考黑产:零保障的高风险陷阱
这起事件撕开了代考产业链的残酷真相。对雇佣者而言,李某扬面临的不只是学籍注销,其行为已涉嫌违反《刑法》相关规定;对代考者来说,伪造身份证件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讽刺的是,这场非法交易毫无契约保障——代考者事发即逃逸,雇佣者既损失钱财又断送前程。部分网友认为“处分过重”的争议,恰恰反映出社会对代考危害认知的不足:这不是“学业互助”,而是对教育公平体系的公然践踏。
高校通报释放治理信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通报中特别强调“网络平台来源”,释放出明确信号,标志着高校向网络舞弊宣战。首先,线上交易的匿名性使舞弊行为更隐蔽,需要联合网信部门建立跨平台溯源机制。其次,传统监考手段已难以应对“换装替考”等新型作弊,亟需引入动态人脸识别等技术防线。更重要的是,高校需要将诚信教育前置,通过模拟法庭、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弊成本远高于收益”的道理。
切断黑产链需多方合力
治理代考乱象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社交平台必须建立“代考”关键词库和违规账号黑名单,并与教育部门实现数据共享。立法机关应明确平台对违规交易的内容审查义务,对纵容黑产的平台施以重罚。而每位学生更需清醒认识——正如广西医科大学案例所示,一次作弊足以让多年寒窗苦读付诸东流。教育公平不容交易,诚信底线不能突破,这不仅是考场规则,更是人生准则。唯有技术手段、制度约束与个人诚信形成合力,才能彻底铲除滋生舞弊的灰色土壤。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