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调查中,记者发现国内多地的公共图书馆在暑假期间成了孩子们的固定聚集地,这一问题凸显出暑期儿童看护的深层次困境。来自安徽宿州的高中生刘璇透露,她常去的图书馆自习室喧闹不止:“孩子们常常嬉戏聊天,即使有提示牌和工作人员提醒,秩序也难以维持。图书馆为何成了'托儿所'?”对此,记者深入调查了现象背后的成因及应对路径。
具体表现为各地图书馆面临类似困扰。湖南衡阳市的图书馆每天接待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孩子整天逗留,却因无人监管而追逐打闹,导致公物损坏和外卖堆积等乱象。在北京通州区,读者们反映孩子们在馆内喧哗干扰阅读,甚至有家长带婴儿前来游玩。类似情况见于江苏扬州、河北易县和内蒙古包头,当地图书馆也发出警示,指出乱堆书本、垃圾遍地以及门口外卖积压等顽疾。这些现象引发了公众热议和舆论担忧。
究其原因,许多双职工家庭表达了无奈之情。天津市河东区的小学生家长朱先生说:“让孩子独自在家怕出意外,托管班收费动辄数千元,经济负担太大。图书馆免费开放,配备阅读资源、卫生间和饮用水,只需点个外卖,孩子就能安心度过一天。”这类选择反映出暑期看护服务的结构性缺失:现有资源不足,使得图书馆成为替代方案。
然而,这给图书馆带来管理挑战和安全风险。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施玉杰分析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设施,本质是提供公共阅读服务,而非专业托管机构。根据《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不包括儿童照看,监护责任仍属于家长。“虽然馆方有安全保障义务,如确保设施安全、及时制止危险行为,但若孩子因打闹受伤或破坏他人物品,家长需承担主要责任。”若图书馆未尽提醒和管理职责,例如未张贴警示或未及时劝阻打闹,才可能负担补充责任。
为化解问题,专家提出分级治理方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学系副教授夏云娇建议,图书馆应优化空间设计:设立专属儿童区与成人区域分离,强化安全防护;制定儿童友好的图文规则,使用手持提示牌引导行为;推行预约制度,将家长与孩子关联登记,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她强调:“管理应体现温和引导,例如培训志愿者耐心提醒孩子安静阅读,培养规则意识。”
更关键的是透过现象寻求治本之策。此类“放娃”行为暴露了家长责任缺位与社会托育服务不足的双重缺口。2023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普惠托育政策明确鼓励“1+N”模式,即以托育综合中心为核心,整合社区、学校和单位资源。在落实上,应构建多元化托管体系:发挥社区党群中心作用,提供免费互助服务;激励企业建立职工子女托管点;动员志愿者如大学生参与暑期看护,类似云南昭通组织的566名大学生志愿者示范案例;同时强化财政支持,如税收优惠提升托管可及性。
最终,全社会需协同发力:街道社区盘活闲置场地组织公益看护,企业和学校增设托管资源,家长更要避免“甩手心态”,守好监护底线。这一系列举措将缓解假期压力,让孩子们在安全环境中受益公共文化服务。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