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沂蒙老区,雨下的大了起来,车子过孟良崮时,骤雨初歇。远山如黛,层峦叠嶂间忽然掠过一片红色屋顶,像被岁月浸红的朱砂痣,在苍翠底色上格外醒目。导游说,那是新修缮的战地医院旧址,檐角的铜铃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玻璃展柜里一双千层底布鞋静静躺着。鞋帮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用十根手指纳出来的。讲解员轻声讲述,1941 年寒冬,这位普通农妇把自己的婚房让给伤员,在油灯下连夜赶制棉衣,冻裂的双手在布面上留下暗红血痕。展柜对面的全息投影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对着镜头呢喃:"俺们不图啥,就盼着战士们多杀几个鬼子。"
登上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山风卷着松涛扑面而来。碑座四周的浮雕上,推着独轮车的乡亲们正向着战场冲锋。当地史料记载,战役期间,沂蒙山区每八个人就有一人支前,男女老少齐上阵,硬是用肩膀扛起了胜利的通道。山脚下的纪念馆里,一张泛黄的借粮条格外刺眼:"今借到李家庄李赵氏小米三十斤,待革命胜利后加倍偿还。" 落款是 1947 年的某支解放军部队。管理员说,这张条子的主人从未去政府兑现,临终前叮嘱子孙:"解放军为咱流血,这点粮食算啥?"
最动人的遇见在沂蒙精神纪念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兵正对着照片里的战友流泪,他胸前的军功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那年我才十六,是沂蒙大娘把最后一个窝头塞给我。" 老人的声音颤抖着,"现在日子好了,可不能忘了根啊。" 展厅出口处,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在临摹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八个大字,稚嫩的笔触里透着认真。
离开时,夕阳为老区镀上金边。新建的社区服务中心里,老人们在排练红色广场舞;电商产业园内,年轻人正忙着将沂蒙特产销往全国。红嫂故里的石板路上,穿校服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过,胸前的红领巾与远处的红屋顶相映成趣。
忽然明白,沂蒙老区的红,从来不是凝固的历史。它流淌在独轮车碾过的车辙里,浸润在千层底的针脚中,更鲜活在当代沂蒙人奋进的脚步里。这抹红色,是刻在血脉里的基因,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照亮着来路,也指引着前方。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