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山东讯(执行总编 作者 田立会)在沂蒙山区的深处,沂南县铜井镇龙泉村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茶树与郁郁葱葱的果林交织成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画卷。这片承载着村民致富梦想的土地,离不开一个温暖的名字——李淑峰。作为陶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他不仅带领合作社成员闯出了一条产业致富路,更用一颗赤诚之心温暖着全村百姓,让“致富不忘乡邻”的誓言在山水间落地生根。
产业扎根山乡: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收”
“以前咱村守着好山好水,却不知道咋挣钱,地里种的粮食也就够糊口。”说起龙泉村的过去,村民王大爷记忆犹新。曾经的龙泉村,地处山区,产业结构单一,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守着贫瘠的土地望山兴叹。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淑峰回到家乡,看着闲置的山地和乡亲们期盼的眼神,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咱这山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种茶树和果树准行!”
带着这份信念,李淑峰挨家挨户走访,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起初,不少人心里打鼓:“从没种过这些,赔了咋办?”李淑峰没有退缩,她自掏腰包到外地考察学习,聘请农业专家进村指导,承诺“技术我来请,风险我来担,大家只负责跟着干”。她牵头成立陶缘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山地900余亩,统一规划种植绿茶、板栗、蜜桃等经济作物,从选种、种植到采摘、销售全程“一条龙”服务。
为了打开销路,李淑峰跑遍了周边城市的农贸市场,注册“龙泉山韵”农产品商标,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如今,合作社的绿茶因口感醇厚远销省外,蜜桃、板栗每到丰收季便被订购一空。
2024年,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近3万元,辐射带动全村80余户村民稳定增收,曾经的“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村”。“跟着淑峰干,咱的腰包鼓起来了,心里也踏实了!”村民们提起李淑峰,满是感激。
温情浸润乡邻:从“产业帮扶”到“全面暖心”
“致富不是一个人的事,看着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我才真的高兴。”李淑峰常说这句话,也用行动践行着承诺。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她始终把村里的老弱病残记挂在心上。村里的留守老人张奶奶子女在外务工,行动不便,李淑峰每周都带着合作社的年轻人去看望她,送去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帮着打扫屋子、检修电路。“淑峰比亲儿子还贴心,有他在,咱老人不孤单。”张奶奶拉着李淑峰的手,眼里满是暖意。
每年春节、中秋等节日,李淑峰都会组织合作社成员开展“送温暖”活动。她带领团队走进铜井镇敬老院,为老人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有合作社自产的茶叶和水果。陪老人拉家常、剪指甲、打扫卫生,看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李淑峰觉得再累也值得。“老人们年轻时为村里付出了很多,现在该轮到我们孝敬他们了。”她还发动合作社成员与村里的困难家庭结对帮扶,为贫困学生资助学费,为患病村民协调医疗资源,用点滴善举编织起一张温暖的“民生保障网”。
初心照亮前路:从“致富带头人”到“乡村领路人”
在李淑峰的带动下,龙泉村不仅实现了产业增收,更焕发了乡村文明的新活力。合作社建立了“爱心积分”制度,村民参与公益劳动、帮助邻里可兑换积分,积分可在合作社的农产品超市兑换商品,潜移默化中培育着“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村风民风。村里的闲置房屋被改造成“乡村书屋”“文化活动室”,农闲时村民们在这里读书、下棋、学技术,昔日冷清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
如今的龙泉村,山间茶香弥漫,果园硕果累累,农家院里笑声阵阵。李淑峰依然忙碌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她规划着扩建茶叶加工厂,打造乡村旅游采摘园,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生在龙泉村,长在龙泉村,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的荣幸。”李淑峰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位乡村带头人最真挚的初心。
从产业致富的“领路人”到温情守护的“贴心人”,李淑峰用脚步丈量着山乡的每一寸土地,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位乡亲。在他的带领下,陶缘合作社的故事还在继续,龙泉村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而“致富不忘乡邻,大爱温暖人心”的精神,也如山间的茶香般,在沂蒙大地上久久飘荡。
责任编辑 佟庆和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