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刘先生全款购入某品牌新能源车,其车机配备智能功能和中控大屏,科技感十足。然而一次行驶中,系统突弹广告窗,推荐购车可享积分。弹窗遮挡大半个导航界面,致刘先生错过高架出口,被迫绕路。事后他心有余悸,联系4S店质询,店员辩称"非广告,属车主关怀",并称已停止推送。
此类问题并非孤例。韩女士的智能汽车手机APP曾弹出"隐私更新弹窗",若拒绝则所有功能停用。车友群中,更有老车主抱怨软件协议仅有"同意"选项。
"不收集信息,如何了解活动半径、驾驶习惯?如何精准服务?"某新能源销售点人员坦言,车机收集信息并推送广告已是行业公开秘密。
01 智驾的代价?行业陷盈利焦虑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车企生存压力剧增。2025年全球市场增速放缓,中国作为最大单一市场,预计销量增幅仅3%~4%。新能源渗透率虽超60%,但高基数下增速降至15%~20%,车企从"抢蛋糕"转向"分蛋糕",价格战蔓延至主流车型。
"车价压缩致利润走低,但车机智能化让广告成为新收入源。"车企营销人士赵惠(化名)透露。车企正热衷"用户数据变现"——将车辆数据售予地图商、广告公司、金融机构获利。
"车机广告优势显著:结合车辆状态精准推送。"赵惠举例,电量不足时推荐充电桩优惠,里程达标时推送保养折扣。她认为,广告与数据收集是智能车机发展的必然选项。
机构预测,2026年我国智能网联车渗透率将超80%。车机作为用户与车企交互的载体,已成"第三块屏幕",亦是商业变现窗口。
但消费者容忍度正降低。2024年车机广告投诉量同比激增210%,成仅次于电池安全的第二大维权焦点。
02 法律真空:模糊地带滋生乱象
"现有制度留‘模糊空间’,让车企借‘用户同意’之名行广告推送之实。"新能源车企法务李弘一指出。
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周卫法律师分析,《广告法》规定未经同意不得向交通工具发送广告,但车企以"服务"为由推送即可规避。《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弹窗广告更无直接约束。"若因广告导致事故,只能依《民法典》过错原则追责,难度极大。"
《产品质量法》对车机系统界定亦不明:功能"分级授权"是否合理?广告干扰驾驶是否属质量缺陷?均无定论。
"何为‘干扰驾驶’?公司内部都争论不休。无定义则无处罚。"李弘一无奈道。周卫法指出,立法空白致车企违法成本低,往往"曝光才整改"。
03 隐私悖论:要便利还是主动权?
用户若全拒车机条款,可能丧失智能功能;全盘同意则隐私失控。多数人为体验便利选择妥协。
"智能与隐私非对立关系。"周卫法强调,隐私保护是智能化前提,应嵌入产品设计源头。基础功能仅需匿名化数据,商业目的(如广告)不能与"基础智能"捆绑。
车企更忽视车机本质差异。"车机是驾驶交互核心,安全优先级远高于手机电脑。"周卫法警示。车机技术工程师黄健补充:"行驶中弹窗且无法永久关闭,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04 破局之道:制度筑底+技术赋能
制度层面,周卫法建议修订《广告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禁止车机广告、增设知情权条款、明确安全驾驶禁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呼吁细化车企、广告方责任,厘清事故赔偿机制。
技术层面,黄健提出硬件解决方案:"车机主板集成独立安全芯片,敏感数据本地加密;嵌入隐私评估流程,严控数据访问权限。"国际安全专家白宇思主张出台专门法规,将地理位置、生物识别等列为敏感信息。
企业端,赵惠认为"隐私智能"是突破口:"联合权威机构发布隐私标准,引入第三方监督委员会,定期披露合规报告。"
消费者刘先生疾呼:"监管部门需畅通投诉渠道。智驾的底线必须是安全。"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