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旭:做教育的美学家,让生活与美同行
来源:中纪央媒网 浏览量:4044
分享到微信:
二维码

冯恩旭酷爱美术,喜好书法,擅长写作,对其他姊妹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积极开展“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传承创新、艺术实践工作坊和校园艺术馆建设”,对美育的理解与投入始终如一。在教育上始终热爱美、展示美、实践美、交流美,分享美和创造美,为孩子们播下了美的种子。

冯恩旭,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特级教师,第四届华茂美堉·实践奉献专项奖获得者

美育起点,从画笔到讲台

1981年,冯恩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师范学校美术班,正式拉开了他的艺术人生序幕。在校期间,他不仅在美术领域展现了出色的天赋,还在音乐和体育等方面广泛涉猎,他摹仿表演的卓别林形象,维妙维肖,深受全校师生喜爱。毕业后,他与他的小伙伴们创立的“空灵文学艺术社”成为了成都青年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当地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冯恩旭曾任小学美术、书法教师

后来,他选择走上讲台,将艺术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从小学教师到区教研室任美术教研员,从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再到省教科院任艺体所所长,最后到大学教授,他一步步将美的种子播撒在每一块土地上。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在课堂还是校外,他始终坚持着“让艺术走进生活”的理念。

传承与创新,激活地域文化

2004年,面对中国美术教育转型期的挑战,冯恩旭领衔的“基于四川地域文化的美术教育传承与创新”省级课题正式立项。这项课题旨在挖掘四川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美术教育,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创新精神的美术人才。冯恩旭为了深入了解四川地域文化,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调研之旅。深入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大小凉山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他们采取了实地考察、访谈、收集民间美术作品等多种方式,走访了当地的民间艺人、美术教师、学生和社区居民,收集了大量的口述史料、美术作品和教学案例。

2004年冯恩旭领衔主研了省级美育课题《基于四川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调研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前往川西高原的途中,由于连续的暴雨,山路多处塌方,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只能徒步翻山越岭。在一次前往偏远山村的路上,由于山路崎岖,车辆不慎滑坡,险些翻车。还有一次,他只身一人,在山崖边拍摄照片时,突然冲出一匹白马将他撞坠到几层楼高的悬崖下。“多次遇险,幸好老天没收我的命,可能是我都做的美育善事的原因吧”,冯恩旭在“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华茂美堉专项奖获奖人事迹报告会”上回忆道。

冯恩旭讲述他的美育故事

他带领团队深入藏区、羌区、彝族地区,以及三星堆文化遗址等地,历经无数次艰难的调研,只为寻找文化与艺术的共鸣点。

他们在调研中发现了绵竹年画、川北剪纸、彝族火把节等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将其系统地引入教学。他们设计了128个课例,涵盖传统艺术的保护、改良和创新。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还在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作。例如,“废弃材料再利用”课程引导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剪纸或泥塑作品,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基于这些课例的教学成果被广泛推广,并被编入人美版《美术》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学生作品《府南河的畅想》和《和谐家园》更是在全国展演中备受赞誉,并被联合国环境署收藏,成为四川美育的代表作。

此外,他推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主题。例如,围绕藏族风情、彝族火把节等民族文化主题开展创作,将传统故事场景再现为艺术作品。通过大胆的创新画种,他鼓励学生打破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用现代水墨表现生活场景,用绘画性的剪纸赋予传统艺术更多当代感。这些成果多次在国际和国内的教育展览中展出,受到广泛好评。

艺术工作坊,点燃教育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实践,冯恩旭提出了“艺术实践工作坊”的概念。他认为,传统美术课堂的形式过于单一,而工作坊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创作的空间。

自2015年起,他在全省中小学创建了232个艺术教育工作坊,涵盖陶艺坊、国画坊、木艺坊等多个方向。在宜宾翠屏区的试点学校中,学生通过这些工作坊学习了陶艺、泥塑、剪纸等技艺,同时深入体验了地方文化特色。

中小学艺术工作坊

这些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艺术、展现创意的平台,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魅力。2016年,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首次将工作坊作为展示项目,四川的“宜宾面塑坊”和“童画三国坊”大放异彩,获得全国教育界的高度评价。教育部随后将“艺术实践工作坊”项目纳入全国范围的推广计划,并在2020年写入国家美育政策文件。

冯恩旭主编的《艺坊寻美》一书系统总结了工作坊的模式和成果,成为全国学校推广这一模式的重要参考。艺术工作坊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用双手创造,用实践感知文化的深厚与美感的无尽可能。

艺术馆,展示学生的美学天地

在艺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冯恩旭还提出了建设“中小学艺术馆”的构想,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氛围。他认为,艺术馆是学生展示创作的重要平台,也是美育实践的核心场所。因此,基于工作坊课题的研究,他主持了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美育视觉场馆的建设及其教育策略研究”,历时三年,广泛调动了全省五百余所中小学的参与,取得了丰硕成果。

四川的多所中小学在他的推动下建成了校园艺术馆,这些艺术馆因地制宜,建设了不同形式的博物馆、美术馆,并通过此加强师生的艺术素养。艺术馆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学校文化的特色,还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认可,并为美育政策提供了实践支持。

同时,课题团队积极整合社会艺术馆资源,填补了国内区域性中小学美育视觉场馆建设和艺术馆教育的空白。通过艺术馆的建设,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艺术教育的边界也随之延展。

美育走向国际,跨越文化的边界

冯恩旭的美育实践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果,也逐步走向国际。他曾多次受邀赴法国、非洲等地开展艺术交流,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向国际舞台。

在非洲的马赛马拉草原,他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艺术课堂,通过结合当地材料与中国艺术元素,学生创作出融合中非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展览。此外,他在法国图卢兹举办了四川和法国的展览,展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不仅让中国美术教育走向了世界,也让中国学生通过艺术开阔了国际视野。

成果交流与推广

从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到艺术工作坊的推广,再到中小学艺术馆的建设,他的“三部曲”不仅为四川美育事业注入了活力,也为全国美育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在报告会上,冯恩旭深情地说道:“我们这三部曲呢,它实际上是对我们非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对我们学生的艺术兴趣的提高,对我们学生的艺术品和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得以彰显,师生艺术素质得到发展,并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学科自信,能力自信。

展望未来,冯恩旭仍将继续致力于美育事业的发展。他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教育实践,为孩子们打开通往艺术的大门。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冯恩旭用他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不断为中国的美育故事添上新的一页。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江苏省射阳县城:我美丽的家乡 江苏盐城:一片新气象的蓬勃展现 水利部对甘肃青海宁夏3省份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中欧班列中通道累计通行量突破20000列 连云港通报餐饮店用冷凝水泡发粉丝:已停业整顿
大6座版特斯拉Model Y L来了,理想、蔚来慌了? 二级消防士是什么等级?“亮证姐”冒用丈夫执法证如何处理 闫妮悼念演员朱龙广 “永远是严厉又风趣的佟老爹” 又有一批新片定档发布 《731》将于9月18日上映 脑机接口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准备好了吗
王成录:开源鸿蒙系统可为具身智能构建感知底座 培育良种“中国芯” 端牢中国饭碗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0亿元 浙江凭“数智”塑造发展新优势 孙迎静同志聘任为中纪央媒网项目工程处处长祝贺词 中纪央媒网:为全天下的人送上真正的健康矿泉水
河北省三河市农业经济平稳增长新图景 鸭群“管”稻田 五常肆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 蹚出生态富民路 《香蜜湖“红色物业”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 “散种” 到 “品牌”:广太镇绿化苗木借电商与专业市场创 “金字招牌” 共议文商旅体融合,常州书记、市长请来赞助“苏超”那家烧烤店
香港再发黑色暴雨警告 市场忧虑美对台关税 台股汇齐跌 “绿色情书!”极危物种跨越百年归来 40℃高温下的“动物派对” 卡拉麦里野生动物扎堆喝水 场面超震撼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丨专访:期待在多领域增进对华务实合作——访土耳其伊兹密尔市长图加伊
海南洋浦口岸沥青出口量激增,“无感通关”助推自贸港外贸发展 培育增长点、拓展新空间,权威部门解读促进农产品消费新部署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八月,别忘记喝“这碗汤”,汤品鲜美,营养易消化,错过太可惜了 如何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众美记:园区冠军其实更难 湖人战绩比对手强但没了主场优势 长安汽车7月销量超21万辆 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超73% 男子还原“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过程 判了!李凯馨“辱华录音”系前助理伪造 须实名道歉60天 孩子“乐在其中”,家长“忧心忡忡” 儿童电话手表如何“回归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