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血栓并非只是“老年病”,近年来正悄然威胁着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健康。这个“隐形杀手”可能引发中风、心梗等严重后果,而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行为正是其重要诱因。
久坐不动:现代生活的健康隐患
长时间保持坐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风险因素。研究表明,每增加1小时久坐时间,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将增加2%。即使保持规律运动,久坐仍会使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上升19%。专家建议每20-30分钟起身活动,进行步行等轻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饮水不足:被忽视的危险因素
身体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活化。临床曾出现因严重腹泻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案例。建议每日保证1.5-2升饮水量,运动或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雌激素药物:特定人群需警惕
长期服用含雌激素药物的女性需特别注意。雌激素会影响凝血平衡,显著增加静脉和动脉血栓风险。有血栓家族史的女性应咨询医生,考虑选择不含雌激素的替代方案,并定期监测身体状况。
吸烟:血栓形成的催化剂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激活血小板,增加促凝物质,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推手。数据显示,吸烟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出23%。值得庆幸的是,戒烟5年内,心血管风险可降低约39%。
识别症状及时就医
突发下肢肿胀、酸痛、发红,或活动后胸痛、呼吸困难,应警惕静脉血栓。若出现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苍白等“5P”征象,需考虑急性动脉栓塞,这两种情况都应立即就医。
专家强调,保持规律运动、充足饮水、戒烟等健康生活习惯,是预防血栓的关键。通过调整日常行为,可以有效降低这一健康隐患的发生风险。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