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法背景与意义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近日表决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新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刑法室负责人指出,现行法律实施近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与治安形势发生显著变化。此次修订旨在应对治安管理新挑战,完善制度设计,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明确正当防卫认定标准
针对公众关注的"被打还手是否算互殴"问题,新法首次引入正当防卫条款: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行为,不构成治安违法。防卫行为明显过当造成较大损害的依法处罚,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该规定衔接刑事与治安处罚体系,为公民维权提供法律支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普遍认为,此举有助于提升公民对抗不法侵害的底气,推动执法机关明辨是非。专家建议需配套细化认定标准,加强执法人员培训以提升实操性。
三、优化未成年人违法处置机制
新法对未成年人违法处置作出重要调整:14-16周岁及16-18周岁初次违法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者,或14-16周岁一年内二次违法者,可依法执行拘留。现行法律对这两类初次违法者不执行拘留的规定,实践中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屡教不改。新规强调既要避免"一关了之",也要杜绝"一放了之",要求公安机关对不予处罚或不执行拘留的未成年人,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采取矫治教育措施。同时明确将学生欺凌行为纳入治安处罚范畴,并规定学校对严重欺凌事件瞒报、处置失当的追责机制。
四、强化养犬安全管理责任
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养犬乱象,新法增设两类违法行为:违规出售饲养烈性犬等危险动物,以及未采取安全措施致动物伤人。处罚将遵循过罚相当原则:违规饲养烈性犬经警告不改或致人伤害的,处罚款或拘留;非烈性犬未拴绳等致人伤害同样受罚。公安机关处理涉犬纠纷时,对情节轻微者可优先调解化解矛盾。
五、完善执法监督与人权保障
新法修订着重规范执法程序:允许远程视频询问、调取证据,明确单人执法适用场景,完善集体讨论和法制审核程序。人性化措施包括允许被拘留者因升学考试、亲属病危等重大事由申请暂缓执行。创新建立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非因办案需要不得对外公开,依法查询单位须严格保密。
六、新增违法行为清单
为应对治安新问题,新法将多项行为纳入处罚范围:干扰公交驾驶、高空抛物、违规升放明火物体、"黑飞"无人机等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组织胁迫未成年人有偿陪侍;滋扰纠缠跟踪他人、虐待弱势群体、侵害个人信息等侵犯人身权利行为;冒用身份诈骗、违规登记信息、非法使用窃听器材、等妨害社会管理行为。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