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近年来,户外徒步旅行持续升温,但违规探险导致的被困事件频发,如何平衡活动需求与安全保障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2024年10月,青海门源县冷龙岭高海拔区域发生一起徒步受困事件。当地警方接报后组织救援,在恶劣天气与复杂地形中艰难搜救,最终成功转移251名徒步者,但有一人因严重高原反应和失温不幸遇难。据参与救援的特巡警雷有贤介绍,受困者中不乏学生,年龄最小的仅15岁。他们多是通过网络临时组队,缺乏专业装备和经验,甚至未向任何部门报备行程。
值得关注的是,这批徒步者中有许多人原计划前往甘肃扎尕那区域,但因该网红路线在国庆期间实施封闭管理,遂临时转战相对陌生、难度更高的冷龙岭路线。这一路线平均海拔超4000米,天气多变、地形复杂,对徒步者装备与经验要求极高。然而,由于临时更改计划,多数人未充分准备冰雪装备,也未履行报备程序,最终酿成险情。
面对不断增长的徒步需求,单一封禁措施已显现其局限性。以江西武功山为例,当地通过系统规划几十条不同难度等级的徒步线路,配套建立报备检查、物资核查、轨迹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了从“堵”到“疏”的转变,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每年吸引近15万人次参与。
据统计,2024年我国探险爱好者规模已达3.5亿,而合规步道数量仍显不足。专家指出,需针对不同层级消费群体开发多样化步道,加强风险评估与路线供给,变被动处置为主动管理。
徒步探险文化的健康发展,既需要爱好者提高安全意识、遵守报备要求,也需要管理部门创新思路,在开放与约束之间找到有效平衡,为更多人铺就真正的“安全之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