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央媒网报道 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一起因食用传统面食"酸汤子"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一人不幸身亡。经查,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是米酵菌酸毒素。这已是近年来发生的又一起米酵菌酸中毒案例,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
米酵菌酸是一种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毒素,其毒性极强,仅需1毫克就足以致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毒素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即使经过高温烹煮也无法被破坏。被污染的食物在外观和气味上并无异常,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
据食品专家介绍,米酵菌酸中毒的潜伏期通常在半小时至10小时之间。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还可能伴有头晕、昏迷、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高达40%以上。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
日常生活中,以下几类食品易产生米酵菌酸毒素: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糍粑、粿条等;二是长时间泡发的菌菇类,特别是银耳和黑木耳;三是薯类制品,包括马铃薯粉条、甘薯面等。这些食品在高温潮湿环境下更容易滋生毒素。
为预防米酵菌酸中毒,专家建议:避免自制发酵米面食品;木耳、银耳等食材应即泡即用,浸泡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购买湿粉类制品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储存条件,并低温保存、尽快食用;食物储存应选择阴凉通风处,发现霉变立即丢弃。
若怀疑发生米酵菌酸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保留样本,尽快催吐,并及时就医。食品安全无小事,提高防范意识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